前言
高二升高三,照理来说,我更应该继续安稳地用那台小小的多亲 Qin 1s+,毕竟一开始买来就只是想有一台能用网易云的功能机。但是用着用着,发现可以发微博,用 flomo 记事,甚至吃午饭的时候开 dynalist 背诵政治提纲……一个小小的浏览器能干的事情实在是多。
本来功能机不应该用来做这些事情的,但是当你接受了这个现实,就会把它当成日常。然而,虽然「可以用」,但是「很憋屈」——键盘手感很差容易误按、浏览网页要用精度有限的小指针龟速移动……其实,有这个心用下去,形成了习惯,也不是那么膈应,但是好巧不巧,一不小心开始关注起 iPhone 的话题,越看越馋。然而学生党实在很穷,终于是在海鲜市场上把 Qin 1s+ 艰难转手,倒贴了卖废纸的钱,入了一部银白色日版 16G iPhone SE 1 代。
选择 SE 一代,一方面看中的是它继承了 5s 小巧可人的机身,一方面是因为它的性能在如今尚且够用,并且能更新到 iOS 15,兼容比较新的软件。但为什么是 16G 呢?最主要是因为穷,入手之后发现这个存储空间也有效防止了我沉迷它……
使用体验
习惯了沉甸甸的 Redmi Note 7 吊口袋的感觉,再拿起仅有 113g 的 iPhone SE,只觉得轻盈得不像手机。虽然对比 Qin 1s+(95g) 是稍微变重了,但实际使用中却并不觉得更难受。或许是机身的三围不同,把 SE 放入口袋里反而比 Qin 1s+ 更无感。
Qin 1s+ 始终给我一种感觉——这只是一个勉强用得过去的通讯工具,如果不是迫不得已,不必勉强去用。但是 SE 给我的感觉则是「这真的是一部手机」。在微信 OS 大行其道、防疫措施常态化的当下,带着一部不能移动支付、不能打开行程卡/健康码、不能扫描张贴码的设备,还真是去不了什么地方。所以,相比 Qin 1s+,我更愿意把 SE 带出门,因为它更有被带出门的意义。
然而,要用 SE 取代 Redmi Note 7 成为我的主力——虽然我并没有这样的想法——还是非常勉强的。最尴尬的就是它仅 16G 的存储空间,让我时刻充满不安全感。我甚至没有安装支付宝和 QQ,只是微信和其他几个常用的笔记/音乐/学习软件,就已经能让空间占用达到 13G。不时会后悔自己为什么没有哪怕多贴一点钱买 32G 的版本,但是转念一想,其实这样也就够了,如果真的用上了 32G,指不准能被玩出多少花样,这又丧失了它用以替代 Qin 1s+ 的初衷,反而更像替代 Note 7。
换机之后,变化最小的不是别的,而是续航。Qin 1s+ 虽然是功能机,但是只要开了移动数据,哪怕待机放着,电也是哗啦啦地掉,更别说边听歌了。不过,它在 Wi-Fi 环境下的表现差强人意,只是在家里几乎不会想要去用它……这样想来,它作为单纯的功能机还是合适的,不要开 Wi-Fi 也不要开移动数据,待机几天也没有问题。我入手的这台 SE 电池健康是 91%,数值上还过得去,但估计没有人不知道 SE 的原装电池有多小。在这样的状况下,我出门的时候必须打开低电量模式才勉强放心。即便如此,尽管我只是在后台听听音乐或者播客,电量也会飞速流走,如果再偶尔打开微信几分钟,那就更不必说了。但是挂着 Wi-Fi 时情况就好很多——虽然可能没法与 Qin 1s+ 相比。然而,在家里 SE 的使用率是大大高于 Qin 1s+ 的,因此 Wi-Fi 下续航的改善感知更强。
值得一提的,还有 iOS 15。虽然不是第一次接触 iOS,但却是第一次真正拥有一部 iOS 设备,把它代入日常生活。在购入 Redmi Note 7 的时候,我还爱捣鼓类原生,曾几何时,我也步入了求稳的行列,不再那么喜欢折腾,只想省心点用。而 iOS 给人最鲜明的体验也就是省心——不需要你配置太多,也没有那么多可配置的内容,你就是用,它就在那里。虽然没有双击亮屏,但是抬手亮屏足够聪明;担心 Home 键按多了失灵,就用上辅助触控,轻触解除锁定;戴上耳机,它就建议我打开播客/网易云;还原系统之后,从 iCloud 备份恢复,软件账号都不用重新登录……其实这些功能在如今的安卓设备上都说不上如何新鲜,但可能是我接触的设备不算很多,用起来总有一种欠缺打磨的感觉——或许是心理作用。其实每个操作系统都有自己的一套使用逻辑,习惯了就能体会到其用心之处。令人觉得尴尬的是,有一些系统常常照猫画虎,优化欠佳,同样的一个不错的功能,搬过来就变成了「臃肿」、「粗糙」,到底还是需要厂商明确用户真正需要什么,加强稳定性,让更多人用到真正可用也好用的功能。
不过,在使用过程中也并非没有遇到一些尴尬的场景,像是因为屏幕太小而由 26 键用户转为 9 键用户,指纹识别不算非常灵敏,辅助触控占用屏幕空间不小,又或者是觉得机身太轻巧急忙戴壳贴膜,最新版本的应用占用空间大消耗性能高而不得不用旧版本……随便一个点其实都无伤大雅,糅合在一起看则不难引起争议,但其实这可以归结于时代的变化——当今这个时代本就不是为如此小屏手机而定制的,人们的习惯也早已被各式大屏设备改变,技术的进步甚至创新了很多交互方式……无需避讳,iPhone SE 的的确确落后了。
小结
去年年底,家里退休的荣耀 8 被我接手,拿来作如今 iPhone SE 担任的角色,但由于其尴尬的配色(樱语粉)和用起来不甚舒服的 EMUI,它并未成功发挥像现在 SE 一样的作用,更多的还是在我住宿而又需要智能手机的时候勉强用一下,平日里的使用率很低,使用意愿也不高。比起 SE,荣耀 8 更多地让我有一个感觉——我能用 Note 7,为什么要来用这个蹩脚玩意儿?是的,潜意识里它还是一个替代,一个迫不得已的备用,而不是有自己单独用处的的设备。
但是 SE 却摆脱了无论是荣耀 8 还是 Qin 1s+ 给我带来的那种替身感,它真正地成为一个独立而有意义的设备。作为一个高中生,我并没有高强度使用手机的硬性需要,微信也很安静。用着 SE,我不是被逼着减少屏幕使用时间,而是觉得「真没什么好刷的」。很多能够提供内容的应用我都没有下载,而是选择在想看的时候再拿起 Note 7。这样下来两部手机其实已经有了各自的分工:Note 7 负责更加复杂而不常触及或者不必常常使用的功能,而 SE 则是注重基本的需要。这样的习惯并不是把原本的屏幕使用时间分摊到了两部手机上,而确实降低了总体的屏幕使用,或者说提高了屏幕使用的效率,不再是看个文件/回个消息/查个东西然后各平台又逛上一圈。
说到底,在 2022 年用 iPhone SE 让我更觉得像是在生活。它在我手上发挥出更多智能手机的工具性功能,通俗点,就是一种重新找回了「我在用手机,而不是在用我」的感觉。基于这种体验以及我不是手机重度使用者的事实,我料想 SE 3 很有可能成为我上大学换机的首选。
通篇读下来其实很有一种强行吹的感觉,但对于一个设备的使用体验,本来就与使用者本身有很大关系。或许未来我再读也不能够感同身受了,但是此刻我想说的确实就是这样,诸位也就看个乐子就好。